第四節嬰兒常見疾病的觀察和護理
嬰兒在出生時,由于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一般不容易生病,但還有一些常見的情況需要加以注意。
一、臍炎
新生兒出生結扎后的臍帶殘端一般3~7天脫落,有的需要10余天或20余天(根據結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脫落。
1.原因
局部細菌感染。當新生兒出生后切斷臍帶時,其根部為新鮮傷口,臍帶內的血管沒有完全閉合。若護理不當,病菌進入時,可引發臍炎。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菌進入血液可能引起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2.臨床表現臍輪與臍周皮膚發紅,臍根部有少量分泌物為臍炎的典型癥狀。
輕者:新生兒沒有全身癥狀。
較重者:臍部周圍皮膚紅腫,臍根部有較多的旅性分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兒伴有發燒、食欲不佳、精神狀態不好等癥狀。
3.護理方法
治療臍炎的根本措施是預防,尤其是臍帶脫落前的護理。應保持路部干燥,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污染。一旦發生臍炎,應及時就醫。
二、黃疸
黃疽是指嬰兒的血液、黏膜和皮膚出現變黃的現象,臉上最先變黃然后是軀干,最后才是手腳。
1.原因
人體血液中的紅細胞在老化之后,經過代謝會產生一些廢物(膽紅素),最后經肝臟排出體外。而新生兒肝酶活動力低,無法清除過多的膽紅素,因而發生黃。新生兒黃多發生于母乳喂養的要兒(母乳性黃疽)。
2.觀察
觀察黃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進行,如果屋里光線暗或在燈光下則看不清。輕度黃疽主要顯現在鞏膜、面部、軀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黃除此部位明顯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溶血性黃蘊出現早,進展快,并常伴有貧血;肝脾大或水腫感染性黃揎常伴有發熱,并可發現感染;梗阻性黃蘊大便色淺或呈陶土色;產傷所致黃疸可有頭顱血腫或其他部位損傷原因,紅細胞破壞增多,常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另外,紅細胞增多癥、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會引發黃疸。
3.類型
(1)生理性黃痕。
正常足月兒60%在出生后的第2~3天出現黃蘊,在第4~5天達到高峰,在1~2周內消失。
早產兒、低體重有80%會出現黃疽,且出現時間較早(24小時內),黃疸程度重,消退時間長,一般長于3周,黃疸指數平均在11-12毫克每100毫升。
(2)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常見于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肝炎;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淤血。病理性黃出現得早(24小時內),發展快,退得慢,當黃疸指數大于15毫克每100毫升就必須治療了。
4.黃疸指數
簡稱膽紅素的濃度,黃疸指數12毫克每100毫升,代表100毫升血液中存在12毫克的膽紅素。
5.晚發型母乳性黃疸
母乳本身含有一些阻礙膽紅素排泄的物質,若懷疑是這種情況,可暫停喂母乳2~3天,以做鑒別診斷。一般而言,黃疸可因暫停母乳而逐漸退去,之后,再喂母乳就不會有嚴重的黃疸發生。母乳引起的黃持續1~2個月時,護理人員須提高警惕,注意通過新生兒日常活動及大便顏色來區分是否為病理性黃疽,以免延誤就醫(如發現灰白色大便應排除是否為膽道閉鎖)。
表現:黃疸持續時間長,可達2~3個月,精神及生長發育良好,暫停母乳喂養可減輕。
處理建議:請醫生協助確定,不用特殊治療,可自愈。
6.護理方法
每天仔細觀察新生兒眼白、皮膚、黏膜、手心腳心顏色變化,包括新生兒的精神狀況,并做好記錄,若嬰兒的黃疸3周不退則需要去醫院。黃疸高峰期要多喂奶、水,曬太陽或添加嬰兒葡萄糖粉沖水喂食。
三、脫水熱
原因: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外界溫度高
表現:無原因突然發熱,精神尚可,飲食佳。
預防措施:注意水分補充以及外界溫度調節,穿衣蓋被適度。
四、膿皰疹
原因:皮膚感染。
表現:皮膚皺褶處粟粒狀皮疹,充血、有膿頭,嚴重時可導致敗血癥。
預防措施:勤洗澡;注意護理人員的個人衛生;注意室內衛生。
五、先天性喉鳴
原因:缺鈣等。
表現:吸氣性喉鳴,一般2歲左右可自行緩解。
預防措施:乳母及新生兒均應該注意維生素D和鈣的補充。
六、臀紅(尿布疹)及護理
1.原因
新生兒皮膚嬌嫩,如大小便后沒能及時更換尿布,其中的酸堿性物質對皮膚會有刺激作用(如果為不消化大便并含有水分,刺激性更大),從而誘發臂紅。
2.臨床表現
輕度的尿布疹也叫臀紅,表現在臂部皮膚發紅或者出現小紅疹,嚴重時表皮腫脹、破損和流水。
3.護理方法
(1)尿布要選柔軟的、吸水性強的純棉制品,每次用后洗凈曬干(每天消毒一次),如選用一次性紙尿褲,要用干爽型的,2~3小時換一次。
(2)大便后的處理。
大便后應及時更換尿褲或尿布,先擦干凈,再用溫水清洗干凈,然后涂上護臂霜,如大便很少,只用濕紙巾擦干凈就可以了。
(3)小便后的處理。
般小便后不需每次清洗臀部,以免破壞臀部皮膚表面的天然保護膜。若新生兒為女嬰,洗臀部時應由前向后淋著洗,以免臟水逆向進入尿道引起感染,還應注意清洗會陰部的分泌物。
(4)勤換尿布。
每次換尿布時,注意擦凈臀部殘留尿液。
(5)如發生輕度臂紅,應使臂部多暴露(室溫在26℃~28℃),每天23次,每次20分鐘左右。或用小太陽(冬天)烤響部10分鐘左右,盡量讓臀部保持干爽。
(6)臂紅未破皮者可用金霉素或紅帶素軟膏或燒開后涼卻的香油涂抹,破皮的話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4.預防
(1)保持干燥,及時更換尿布。新生兒白天用尿布,夏天可暴露,夜晚用紙尿褲。
(2)選用吸水性強的柔軟純棉制品做尿布,換洗后要用開水消毒。
(3)注意局部護理,可適當用護霜。
(4)不用洗衣粉洗尿布,以免洗衣粉殘留刺激皮膚。
七、濕疹及護理
1.原因
(1)直接病因:嬰兒產生濕疹的病因是復雜的,其中過敏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有過敏體質家族史(如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有過濕痃、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哮喘、食物過敏和藥物過敏等)的嬰兒更容易產生濕疹。
(2)誘發因素:對于產生了濕疹的嬰兒,許多物質又會誘發或加重濕疹癥狀,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接觸化學物品(護膚品、洗浴用品、清潔劑等)、毛制品、化纖物品、植物(各種植物花粉)、動物皮革及羽毛,發生感染(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日光照射,環境溫度高或穿著太暖、寒冷等,都會刺激要兒的濕疹反復產生或加重。
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兒濕疹,好發生在孩子的肛門周圍,常伴有繞蟲感染稱為蟯蟲濕疹。
(3)內因:因為嬰兒的皮膚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網豐高而且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多,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所以嬰兒更容易產生濕疹。
2.特點
(1)嬰兒濕疹自然病程: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2-3個月的要兒就可能發生濕疹,1歲以后逐漸減輕,到2歲以后大多數可以自愈,但少數可以延伸到幼兒或兒童期。有嬰兒濕疹的孩子以后容易產生其他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
(2)嬰兒濕疹的皮疹:多數皮在面類、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前胸、后背、四肢也會有皮疹。起初的皮疹為紅斑,以后為小點狀突起的皮疹或有水皰樣疹(醫學上稱丘、胞疹),很年,皰疹可破損,流出液體,液體干后就形成痂皮,常為對稱性分布。
(3)嬰兒濕疹的類型:分為干燥型、脂溢型和滲出型。干燥型濕疹表現為紅色丘疹,可有皮膚紅腫,丘疹上有糠皮樣脫屑和干性節痂現象,很癢。脂溢型濕疹表現為皮膚潮紅,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覆蓋在皮疹上,以后結成較厚的黃色癡皮,不易除去,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后多見,癢感不強。滲出型濕疹多見于較胖的嬰兒,紅色皮疹間有水瘡和紅斑,可有皮膚組織腫脹現象,很癢,抓撓后有黃色漿液滲出或出血,皮疹可向軀干、四肢以及全身蔓延,并容易繼發皮膚感染。
3.治療
(1)冷濕敷方法。
(2)含皮質激素藥物的使用。
(3)用白三烯描抗劑治療。
(4)其他方法。
4.預防和護理
(1)三個避免。
①避免接觸化纖衣物等容易引起過敏的物品。
②避免環境過熱。
③避免環境過濕。
(2)注意飲食。
①濕疹多見于吃牛奶的嬰兒,因為牛奶中含有異性蛋白,可造成新生
兒過敏,導致濕疹的發生。可把牛奶多次煮沸,改變它的成分結構,減少
致敏因素。
②母乳產婦不要進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物通過乳汁進入新生兒體
內,由此增加濕疹的發生概率。母乳喂養的小兒如患濕疹,產婦應暫停食
用引起過敏的食物。(3)注意洗浴。
已患有濕疹的兒,不要過多清洗患部,洗溶用溫水,不用過熱的水,
不用肥皂、化妝品,避免濕疹加重。
(4)不穿化纖羊毛衣服,應以棉為主。
(5)預防感染。由于局部發癢,易因嬰兒的播抓引起感染,可給要兒
剪指甲,不要亂涂藥物,特別是含激素的藥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6)濕疹發作時,不進行預防接種。
八、鵝口瘡及護理
1.原因
鵝口瘡即口腔霉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口腔疾病,呈白色凝乳狀附著在口腔黏膜、齒齦、舌面、上顆等處。病原通常來自產婦陰道霉菌感染或生產后接觸感染,如奶具消毒不徹底、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等。
2.臨床表現與觀察
嬰兒口腔頻部、唇內、舌、上顎和咽部黏膜上附著乳白色斑點、奶酪狀物,嚴重時融合成片,擦去后則露出粗糙、潮紅的黏膜。鵝口瘡多見于營養不良或腹瀉的嬰兒,不易祛除,嚴重時會影響食欲。鵝口瘡與新生兒吃奶后殘留下的奶液的區別是:新生兒口中殘留的奶液一經喝水就會被清,而口瘡喝水后仍可見白色凝乳狀物,且用棉簽擦拭后可見粗糙、潮紅的黏膜。
3.預防
(1)注意觀察口腔,看到口腔內有白色凝乳狀物,要區分是奶液殘留還是鵝口瘡。
(2)母乳喂養前一定要清洗乳頭。
(3)人工喂養奶具消毒要徹底
(4)護理人員的手要洗干凈。
4.護理
(1)制毒菌素和魚肝油混合后涂口腔,1天3-4次,同時涂母親乳頭(哺乳前洗掉)。(2)用3%的碳酸氫鈉涂患處。
(3)少量多次飲水。
口瘡用藥后即可見效,但很容易復發,所以要現固治療,一般用藥2~3天見效,應再鞏固用藥3~4天,總療程1周,可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制菌素調魚肝油或水涂抹思處,用小蘇打水清洗口腔可增強治療效果)。
九、乳腺腫大
新生兒不分性別,在出生后幾天內都可能出現乳房腫大或分泌乳汁通常在2-3周消退,這種現象稱為新生兒生理性乳房腫大。這是由于母體孕期體內雌激素和催乳素含量增多,分娩前達到最高峰,通過胎盤影響到胎兒。胎兒離開母體后,來自母體激素的刺激消失,胸部也會自然趨于平坦。不要刻意去擠壓嬰兒乳頭,以免引起感染,致使細菌侵入,引發乳腺炎。
十、新生兒結膜炎
原因:產道內細菌感染或出生后接觸感染。
表現:結膜充血,流淚伴膿性分泌物。
預防措施:注意清潔護理人員和嬰兒的手、毛巾等。
十一、淚囊炎
嬰兒的眼睛若總是“水汪汪”的,一般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種是新生兒淚囊炎。這是由于患兒在先天發育過程中鼻淚管下端殘留膜阻塞所致常伴有眼分泌物多,可以通過局部按摩或淚道探通術進行治療。另一種是“先天性青光眼”。這是一種嚴重危害嬰幼兒視力的疾病,若不進行早期治療,將給患兒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造成終生殘疾。這種患兒早期即有怕光、流淚等表現,逐漸出現眼球變大,但往往被家長忽視。因此,如果發現孩子眼睛異常,要轉眼科診治,以免延誤病情。嬰兒眼分泌物增多除上述原因外,主要為感染引起,并非火氣大。新生兒通過產道時致病菌進人眼中,護理者的手未洗凈或是小毛巾上有細菌,都易引起這種感染,主要表現為眼部分泌物增多,局部有充血和浮腫。遇到嬰兒眼部分泌物多時,可每天用清潔的小毛巾為其洗眼睛,所用小毛中每次要煮沸消毒,不要與成人毛巾混用,并及時轉眼科就診。
十二、消化不良
1.原因
(1)新生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同時,新生兒生長發育迅速,食量增加快,營養需求高,胃腸道負擔重,因此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2)人工喂養中,奶量增加太多或突然從母乳喂養改為人工喂養,外部環境過熱、過冷,都會引起新生兒腸道功能親亂而致消化不良。
(3)對牛奶過敏。
2.如何判斷
如果新生兒便次增多,而且大便呈稀水狀,混有奶瓣,且狀態不好哭鬧增加,體重不增,就要考慮是否發生了消化不良。判斷指標是:一看大便性狀;二看大便次數;三看新生兒狀態;四看體重增長情況(一個月增長600-1000克)。
3.護理
(1)及時調整喂奶量,在一兩天內減少每次喂奶量。
(2)盡量母乳喂養,混合喂養的哲時改為單一方式喂養。
(3)做腹部撫觸。
(4)用益生菌。
十三、呼吸道感染
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大都不典型,不像月齡大些的嬰兒呼吸道感染時表現出較重的咳嗽和發燒,而多是低燒或不燒,甚至體溫低于正常。
1.原因
因為出生后不久發病,大多是宮內感染或產道感染所致。如果為出生后一周以上或更長時間發病,大多是出生后與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觸被感染。
2.臨床表現
新生兒體溫正常或者不上升,哭鬧煩躁或者反應淡漠,吃奶不好,容易嗆奶,口周圍發青,口吐白沫,呼吸淺速或不規則。
3.護理
較輕的呼吸道感染僅僅表現為輕的流涕鼻堵,其狀況良好,食欲好比時,建議產婦正常哺乳應注意的是,新生兒在鼻堵的情況下容易嗆奶在喂奶前要清理新生兒鼻道的分泌物,喂奶也要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則。
4.預防
預防新生兒呼吸道感染應該從分娩前開始。新生兒出生后房間要注意通風換氣,每天1-2次,每次半小時左右,不宜讓過多的人進入。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要注意與新生兒和產婦隔離。
十四、血管瘤
血管瘤為微血管的先天性擴張或增生所致,最為常見的是沙門斑,是種平坦、暗粉紅色的斑點或斑塊,在一半以上新生兒的眼前險、鼻翼和后領部常可見到,大部分在1歲前會消失。另一種稱為草莓斑的血管則較為隆起,且呈鮮紅色,外表似草莓樣,出生時較不明顯,約在2個月內出現,大部分在9歲前會消退。
十五、脂溢性皮炎
皮脂腺分泌過多引起的炎癥反應,多發生在出生后1個月內,可在頭皮、眉毛上發現黃色鱗屑堆積,可涂抹嬰兒油給予濕潤,用水多洗幾次不可用手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