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嬰兒的發育特點
一、新生兒的生長指標及生理特點
1.外表特征
新生兒剛生下來時頭部大小占整個身長的1/3,腿部和胳膊都很細小,肚子鼓,小臉由于被羊水浸泡有很多褶。健康的足月新生兒,膚色紅潤,皮下脂肪豐滿,哭聲洪亮,有吸吮、吞咽和擁抱反射。有的新生兒臉部容易長濕疹,有的鼻部會堆積黃色粟粒疹,有的皮膚容易出現干燥癥狀,特別是手、腳部位,這些都將會自然痊愈和消失。新生兒頭發有的很茂密,有的沒有頭發。另外,出生3天以后,皮膚會漸漸出現黃染現象,這也十分普遍。
由于血液循環系統還不健全,新生兒的血液容易淤積于下肢,從而導致其出現上半身發白、下半身發紅的現象。特別是在躺下的時候,手腳容易發紫,如果抱起來,新生兒手腳的顏色便會恢復正常。
2.體重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為2500-4000克,女嬰略輕。最初3個月每周增加200-250克,4-6個月每周增加150-180克,7-9個月每周增加90-120克,10-12個月每周增加60-90克。稱量時應注意安全,用臺秤較好。
體重計算方法:出生后1-6個月嬰兒體重=出生體重+月齡x600衣物重量
3.身高
身高是指從頭頂到足跟的距離。正常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厘米,女嬰略矮,在47-53厘米。一年大約增長25厘米。
4.坐高
坐高是指從頭頂到臀部的距離,正常新生兒約為33厘米
5.頭圍
頭圍是指從前額到腦后最突起一周的長度,正常新生兒為33~35厘米,最初半年增長8厘米,后半年增長3厘米。用軟尺從前額眉到腦后最突起點繞一周。頭圍過大或過小都要引起注意,有必要時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異常情況(如腦積水、小頭形等)。小孩滿月時,平均可以增加2-3厘米。
6.胸圍
胸圍是指乳頭下緣繞肩腳角下緣一周的距離,正常新生兒出生的胸圍大約為32厘米,比頭圍小1~2厘米,至12個月時與頭圍相當。
7.囟門
正常新生兒前肉門平軟,斜徑約為2.5厘米,如果出生后摸不到或有凹陷、飽滿則為異常。后門在出生后3個月內閉合。
8.臍部
勝中央有一根乳白色的臍帶,里面有兩根動脈和一根靜脈。胎兒出生前,它們分別負責輸送氧氣、血液、營養物質和廢物,出生后用臍帶夾夾住,剪斷后慢慢干燥,不久后自然脫落。在這段時間里,應注意保持臍部清潔。
9.生殖器
正常女嬰出生后數天,有時會出現一些白色分泌物甚至少量出血,這是妊娠時對母親內分泌的反應所致,通常數天后會自然消失。男嬰剛出生時,幾乎都是包莖,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將包皮往回拉,也不需要做專門的清洗,更不必切割包皮。輕輕碰觸陰囊時,會感覺到陰囊內有兩顆丸狀物,這是睪丸。有少數男嬰剛出生時皋丸在腹中,在以后的日子里會自然下降。
10.腹部
嬰兒的腹部都有點兒像青蛙那樣隨呼吸起伏,吃奶后會微微隆起,胸
部呈現圓錐形,肋骨呈水平狀,呼吸主要靠腹肌和橫膈膜。
11.嘴
嬰兒的舌頭常固定在嘴的底部,而且可能附著在嘴底。這并不妨礙吸吮和攝食,遇到乳頭他會很自然地吸吮,這個是先天反應。
12.眼睛
有的嬰兒出生不久就可以睜開眼睛,有的仍閉著眼睛,有的眼瞼腫脹或鼓起。這是由于產道擠壓所致,腳脹在幾天內就會消退。初生的嬰兒視力很差,不能聚焦,不過他會慢慢調整,開始時應將所視物放在新生兒正前方20-30厘米處。不可忽視嬰兒的分泌物,因為這可能是中度感染的征兆,叫作黏性眼,應及時找醫生治療,不要隨便給新生兒使用眼藥水或藥膏。
13.乳房
男嬰和女嬰在出生時乳房都有腫大的現象,有時可能會有少量的乳汁產出,這是母親激素作用于胎兒所致,稍后會自然恢復正常,不能給孩子擠奶頭。
14.體毛
嬰兒出生時,體表有不同程度的體毛,叫作胎毛。有些嬰兒出生時只有頭上有一層淺淺的絨毛,而有些嬰兒肩上到脊背都有一層濃濃的毛。這些情況都屬于正常現象,濃毛很快都會褪掉。
15.呼吸
新生兒呼吸比較快,有時節律不規則。正常新生兒安靜狀態下呼吸為每分鐘40~60次。
16.心率
新生兒心率比較快,每分鐘140次左右。
17.體溫
新生兒體溫一般在36℃~37℃,由于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其體溫容易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新生兒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產熱大,亦容易散熱,因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季。
18.大便
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后12個小時開始排便。胎便為墨綠色黏稠糊狀物這是胎兒在子宮中吞入羊水中的胎毛、胎脂、腸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出生后2~3天內可以排凈。人工喂養的嬰兒排便為淡黃色或灰色,便中可有奶瓣,多為成形便。而母乳容易消化,母乳喂養兒每日排便3~7次,多為金黃色糊狀物。有的嬰兒則不同,經常2-3天或4-5天才排便一次,但糞便并不干結,仍呈軟便或糊狀便,排便時要用力屏氣,面部漲紅,這是母乳喂養兒常有的現象,俗稱為“攢肚”。
19.小便
新生兒一天的尿量很少,達10~30毫升,顏色微黃,不染尿布。在出生后36小時之內排尿屬于正常。隨著哺乳攝入的水分增多,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以達到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后可達250-450毫升。嬰兒尿的次數多,也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嬰兒尿多就減少給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溫又高,嬰兒容易出現脫水熱。
20.睡眠
新生兒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最多的時期,每天可達16~17個小時,即新生兒一天70%的時間都在睡。其睡眠周期約45分鐘,隨著嬰兒成長會逐漸延長。
二、新生兒的能力發育
1.視覺
新生兒目光能短暫追視距眼睛20厘米左右的物體,喜歡看人臉,尤其是母親的笑臉、差別鮮明的影像、對比強烈的色彩、簡單的線條圖(如紅球、黑白分明的靶心圖、條形圖等)但目光漂移,偶爾會出現內斜視。
新生兒睡覺時,每2~3小時會醒來一次,當新生兒睜開眼睛時,成人可以在其眼前20厘米處放一紅色圓形玩具,以引起新生兒的注意,然后上、下、左、右移動玩具,新生兒會慢慢移動頭和眼睛追隨玩具。在睡醒時,新生兒的眼和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注視和追隨移動物的能力。
2.聽覺
新生兒已有聲音的定向力,并且聽覺很敏感。喜歡聽媽媽的心跳聲及高調的聲音。聽到悅耳聲音會停止啼哭,強的噪聲易使其受到驚嚇、呼吸頻率改變、哭鬧,并轉向與發聲源相反的方向。能辨認一些聲音,并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為促進新生兒聽力發展,在喂奶或護理等新生兒醒著的時間隨時隨地用親切的聲調與新生兒交談,還可以給新生兒播放優美的音樂,擺動音響柔和的玩具,給予其聽覺和視覺刺激。
3.痛覺
受到痛刺激后出現全身或局部反應,如哭鬧。
4.動作
新生兒的手有反射性握持功能,且大部分時間呈握拳狀,拇指可在拳內(內收)或拳外。有時將手放進嘴里,不能準確控制雙手。俯臥時頭可稍微抬起1-2秒,仰臥時頭總是轉向一側。
5.嗅覺
新生兒已有氣味辦別能力,能辦認母親乳汁的氣味,并會對刺激性氣味表示厭惡。當他聞到一種熟悉的氣味時,有心率加快、活動量改變的反應,并能轉向氣味發出的方向。
6.溫冷覺
當新生兒進入較冷的環境中,會有哭叫、發抖等反應,當身體某部位受到冷或熱的刺激時會大哭。
7.觸覺
新生兒對不同溫度、濕度、物體的質地和疼痛都有觸覺感受能力,以嘴唇周圍最為靈敏。觸覺是嬰兒認識世界及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新生兒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已經有觸覺,習慣了子宮內的環境,出生后自然喜歡緊緊貼著身體的溫暖環境,喜歡柔軟的衣服和被子。輕柔的撫摸和擁抱會使新生兒感到舒適和安全,不喜歡被粗魯地摸、抱。當新生兒哭時,父母抱起他,并且輕輕拍拍他,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滿足新生兒觸覺安慧的需要。
8.味覺
新生兒有非常好的味覺辨識能力,知道酸、甜、苦、咸等味道,嘗到咸、酸、苦等味道時有不愉快的表情,如喝酸橘子水時會皺起眉頭。新生兒天生喜歡甜味。
9.語言與交流
新生兒用不同方式的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哭是其與成人交流的方式。除因尿濕、饑餓、不適等哭鬧外,也會因希望被陪伴和關注而啼哭。正常新生兒的哭聲響亮而婉轉,使人聽了悅耳。有病的新生兒的哭聲常常高尖、短促、沙啞或徽弱,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盡快找醫生。正常新生兒的哭有很多原因,如饑餓、口渴或尿濕等,在入睡前或剛醒時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一般在哭后都能安靜入睡。大多數新生兒哭時,如果把他抱起來豎靠在肩上,他不僅可以停止哭鬧,而且會睜開眼睛。如果父母逗引他,他會注視交流。一般情況下,通過和新生兒面對面說話,或把手放在其腹部,或按握住他的臂,約70%的新生兒經過這種安慰可以停止哭鬧。
三、嬰兒的生理反射
健康的要兒,出生后,經過刺激就會有一些無意識的反射動作出現。醫生通常會利用這些反射來檢查嬰兒的健康狀況,并了解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情況。但這些反射在一定時間后就開始逐漸被有意識的動作所取代。
1.角膜反射
嬰兒眼前突然出現亮光或有東西碰到眼睛時會眨眼,稱為角膜反射。
2.瞳孔反射
當亮光對著眼睛時,眼球最中心的黑圓點會收縮,稱為瞳孔反射。
3.擁抱反射
嬰兒仰臥在檢查臺一端,托住頭頸,若此時突然輕輕放低頭部,使頭向后傾10~15度,新生兒會出現兩臂外展伸直,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稱為擁抱反射。拍擊新生兒頭部附近床墊,也會引發擁抱反射(打驚)。
4.覓食反射
嘴邊區域稍碰一下,就會把頭轉向刺激的方向,有明顯的吸吮動作稱為覓食反射。覓食反射可幫助嬰兒尋找乳房或奶瓶,在出生頭幾個星期消失,被自主性的頭部轉動取代。
5.吮吸反射
將奶頭或其他物體放入嬰兒口中,嬰兒會有吸吮動作,稱為吸吮反射。
6.巴賓斯基反射
當足底被撫摸時,新生兒會張開并彎曲腳趾,此現象稱為巴賓斯基反射,是神經系統發育正常的指標。一般在8個月到1歲時消失。
7.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是指彎曲手指抓緊觸碰到手心的物體的現象。如果把手指放在嬰兒的手心,他會抓得很緊。這種抓緊的力量足以支撐嬰兒整個體重。
8.摩羅反射
巨大的聲響或頭部位置的突然變化導致嬰兒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兩只胳膊并攏,好像去抓什么東西,稱為摩羅反射。它在出生時存在,后來消失,是神經系統發育正常的指標。胳膊動作和背部變化在頭4-6個月內消失,但是當遇到突然的聲響和身體失去支撐時繼續表現出的驚嚇反射不會消失。
9.游泳反射
浸入水中的嬰兒四肢會主動劃動,下意識地屏住呼吸(因此給身體一定浮力),稱為游泳反射。它在出生時存在,后來消失,是神經系統發育正常的指標。游泳反射將使嬰兒在水面漂浮一段時間,從而有利于開展搶救。
10.踏步反射
抓住嬰兒的腋下讓他保持直立的姿勢,并讓他的足部踏在堅實的表面上,嬰兒就會出現走路的姿勢。這種反射在3-6周后就會自然消失。
11.放置反射
這個反射跟踏步反射非常相似。將嬰兒抱直,讓他的腳碰觸桌邊,嬰兒會拍起腳好像要踩著桌面一樣。手臂也有相同的反射,當嬰兒的手臂到桌邊時,他會舉起手臂。
12.爬行反射
當你讓嬰兒趴下時,嬰兒會拍高骨盆,雙膝置于腹部下方好像在爬一樣。當他陽腳時,他會出現類似爬行的姿勢,但這并非真正的限行。當兒的雙腳能伸直躺平時,就不再有這個姿勢了。
四、嬰兒的幾種不同狀態
1.安靜睡眠
安靜睡眠時,嬰兒的臉部會放松,眼瞼閉合,呼吸均勻,全身除偶然的驚跳和極輕的嘴動外,沒有其他的活動。墨兒完全處于體息狀態,這時候最不容易喚醒。
2.活動睡眠
活動睡眠時,新生兒的眼睛通常是閉著的,但偶然短暫地睜一下,眼皮有時顏動。經常可以見到眼球在眼皮下快速運動。呼吸不均勻,時快時慢。手臂、腿和整個身體時有輕微的抽動。臉上常見到微笑或作出怪相、皺眉等表情,有時出現吸吮動作或咀嚼運動。
3.安靜覺醒
安靜覺醒時,嬰兒的眼睛通常睜得很大,明亮發光,很少活動。此時,嬰兒表現得很機敏,喜歡看東西、看人臉、聽聲音,甚至還會模仿大人的表情,這種狀態一般出現在吃過奶、換過尿布時。
4.活動覺醒
活動覺醒時,嬰兒活動增加,眼和臉部活動也增加,會環視周圍環境并發出一些簡短的聲音。有時運動很劇烈,甚至出現自發的驚跳。這種狀態一般由強烈的內部刺激引起(如饑餓、寒冷、疼痛等),也可由強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如被放進小床或從嘴里移走奶頭等)。
5.哭
嬰兒哭時常伴有四肢有力地活動,眼可張開或緊閉,臉有時漲得通紅。哭是嬰兒和他人交流的方式,他用哭來表示意愿,希望爸爸媽媽能滿足他的要求,如餓了、尿了或身體不適等。還有一種沒有什么原因的哭,一般出現在睡前,嬰兒哭一會兒就睡著了;也可出現在剛睡醒時,哭一會兒后進入安靜覺醒狀態。
6.瞌睡
瞌睡狀態通常出現在剛醒后或入睡前,嬰兒的眼睛通常半閉半睜,眼皮顫動,眼睛上前眼球可能會向上滾動。有時出現微笑、皺眉或噘起嘴唇等動作。目光變得呆滯,反應遲鈍,對聲音或圖像表現茫然,常伴有驚跳。這是介于睡和醒之間的過渡狀態,持續時間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