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北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一直倍受外界重視。近期,《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公布以后,引發各界熱議,嘲笑者有之,抱怨者有之、支持者也有之。細讀該《規劃》,發現最大特色在于提出要“探究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賞方針”。
對此,一位剛生完“二孩”的網友表示,獎賞生育的方針必須具有相當的力度,才有可能促使原本糾結生不生二胎家庭下決心。在她身邊,不少同齡人連一胎都不愿意生,如果只是泛泛的方針鼓舞,很難改變年輕人原有的生育取向。
據全國婦聯對10省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第二個孩子意愿的僅占20.5%,不想生或者不確定生不生的則高達79.5%。不少受訪的適齡夫妻表示,現在生二胎不僅僅是“添雙筷子的事兒”,需要考慮的要素特別多。
而專家們則表示,遼寧省的獎賞生育方針,不僅要看近期更要看遠期收效,這種探究方式還是值得肯定。不過,獎賞生育要收到實效,必須對準“痛點”,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增加產假、完善家庭稅收、提高公共服務等。如果沒有一系列配套方針支持,恐怕很難讓一胎家庭轉變觀念去生二胎。
那么,遼寧省為何要在全國率先提出對生育二孩子家庭給予更多獎賞方針呢?咱們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根據遼寧省的《規劃》,2015年的生育水平只有0.9,遠低于“低生育率圈套”的1.5這個門檻。由此咱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遼寧省提出要探究鼓舞生育的方針了。遼寧省的人口發展規劃目標就是,到2020年生育水平回升到1.4,2030年上升到1.8。
再者,二孩方針關于增加出世率很明顯。數據顯示,2017年出世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小幅削減,而“二孩”人口的大量出世,使出世率下滑過快的勢頭得以放緩。
有專家表示,二胎方針在必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人口出世率大幅下滑的問題。所以,遼寧省希望出臺二胎獎賞方針,能讓適齡夫婦生育二胎,快速提高當地的人口出世率。
最后,我國人口結構嚴重失衡,增加新出世人口的數量,可以緩解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由于年輕人數量過低,會影響到未來遼寧省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同時,還會給當地社保帶來麻煩,本來是3.6個年輕人贍養一個退休老人,而現在將是不到2.5個年輕人瞻養一個老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占總人口的17.3%。而且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不過,要使生育水平在短期內敏捷回升,也并非易事。日本生育水平的案例就擺在咱們的面前。1975年的生育水平為1.91,此后幾乎持續下降,到2005年下降到1.26的超低生育水平。
于是,在通過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在一系列生育鼓舞方針的綜合效果下,2015年日本的生育水平回升到了1.45,但2016年微微回落到1.44,依然處于超低生育水平。
特別是由于長期低生育水平的慣性效果,日本人口規模從2005年的1億2777萬下降到2016年的1億2679萬。由此可見,激勵家庭多生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日本用了10年的時間使生育水平回升了0.19,遼寧省希望用5年的時間使生育水平上升0.5,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就值得商榷。
對此,咱們認為,在現有二胎方針上限的約束下,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的獎賞,根本不會對生育水平的提高產生多大效果,還可能造成方針上的不公。由于對生育二孩子家庭進行獎賞,無異于對沒有生育二孩子家庭造成了歧視。
此外,政府很難評估,到底生育二孩的家庭對社會經濟奉獻大?還是不生育二孩的家庭對社會經濟奉獻大?如果從短期的經濟奉獻看,不生育二孩的家庭可以增加更多的工作時間,對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是有益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采取獎賞生育二胎方針,讓一些收入比較高、房子大、時間充裕的家庭,加大了生二胎的可能性。而關于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可能無法生育二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此時對生育二孩家庭進行獎賞,很可能拉大兩類家庭的差距。
事實上,從激勵生育的角度來看,如何對那些本來不打算生育二孩的家庭進行鼓舞,讓其轉變觀念,生育二孩。激勵不代表要定向獎賞,而在于營造一個整體有利于生育的社會經濟環境。所謂的“生育友好型”概念的提出,意義就在于此。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的懲罰多生,到現在的鼓舞多生,在人口方針上轉變許多。而目前完全鋪開人口生育乃是大勢所趨。鑒于遼寧省的生育率如此之低,何不向中央政府申請先行一步,完全鋪開生育方針,把那些本意生育的群體的能量給釋放出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想恐怕要比獎賞生育二胎要效果好得多。而且家庭生育數量的多樣化遠比同一化更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